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 > 行业资讯
直面问题——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有感
发布日期 :2024.05.15 浏览次数 : 964次 中艺联合(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书法篆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对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被业界誉称为国展,上国展是书法篆刻家、书法篆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人人向往,人人珍惜。正因为这样,每一届国展都会牵动书法界的神经,关注度居高不下。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事》明确规定“投稿作品须由本人独立完成,代笔、代刻、临摹、抄袭、集字及一稿多投等均属违规行为,违规者取消资格。”可就是在如此严密的纪律规定之下,还是发生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舞弊事件,对当事人、中国书协和整个书坛造成了不良影响,置疑声声,舆情不断。

  继4月22日中国书协第二次公示修正过的国展入展名单,取消轩雅倩等6人入展资格后,5月1日,中国书协官网再度发布:“根据有关反映,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草书入展作品《莫对从来联》书写文本存在问题。经专家认定,并通过相关程序审核,中国书协决定取消该作品本届国展入展资格。”中国书协进而表态:“近期,协会还关注到关于入展作品的其他方面意见,我们正复核调查有关情况,将依规作出处理。欢迎社会监督。”可见中国书协是正视问题、勇于担当的。今后当评审结束后,入展作者名单和其投稿作品图片一并双公示,完全可以推行,便于监督。社会监督,包括其中的舆论监督都十分宝贵,需要大力提倡支持。中国书协组织面试考核、核查举报问题,取消相关作者入展资格,意在宣导阳光诚信,强化公平竞争的原则。广大书家和评委要尊崇职业道德、恪守行业规范,与社会各方协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发展氛围,共同维护书法艺术的尊严。

  应当承认,国展暴露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新问题,既有来自投稿作者的问题,亦有来自评委班子的问题,比如评委的产生、投票和监督机制是否存在问题,或者说评委的构成、投票的方式、监督的过程是否合理?近日,“十三届国展”7位评审小组召集人张继、王丹、毛国典、张建会、王学岭、刘月卯、代跃接受采访,解读创作与评审时,不约而同直面不足是实事求是的,仔细阅读,多已说到点子上。评委中最直率的徐正濂也公开表示:“有幸参加全国第13届书法篆刻展的评审工作,我被分在篆刻组。老实说我对评审结果不是很满意,因为我个人认为,部分比较有创意有个性、也刻得相对成熟老辣、还是老作者的作品,在最后阶段落选了。”艺术作品的评审固然难以做到绝对公平公正,但最起码作弊的与带有明显硬伤的作品必须坚决取消入展资格。错别字、漏字叠出,不懂诗词格律,机械摹仿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说明今天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修养。艺术贵在个性创造,评审不能把“怎么都像一个培训班出来的”的庸俗低俗作品“评选”上来。

  有评论指出——

  说句题外话,有不少人吐槽篆书入展作品都“长”得差不多,怎么就没有人质疑那些作者之间存在相互抄袭的情况呢?若真是抄袭,怎么还能堂而皇之地齐展于一堂?

  对此,以及网络对“抄袭、代笔、未面试、公示与展览存在时间差、被取消入展资格的作者却展览开幕式上的作为代表发言”等诸多质疑或批评,有人为此吐槽应对相关评委等进行处理,不无道理。

  做人讲底线,处世讲底线,评审更要讲底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相信中国书协有义务有能力有决心解决好国展暴露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