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两会 > 文化之声
毕生黄土一生为民:追思美术大家刘文西
发布日期 :2019.07.26 浏览次数 : 1596次 中艺联合(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1000.jpg

《中国美术报》第157期 美术新闻


  【编者按】7月7日13时50分,黄土画派代表人物、著名画家刘文西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作为黄土画派的代表人物,刘文西的作品雄浑大气,具有勃勃向上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祖孙四代》《知心话》《黄土情》等无一不聚焦和展现黄土地的风土人情。他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创作了大量的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大量动人的作品使他以独创的面貌和风采,在中国当代画坛引人关注。他还创立了“黄土画派”,影响深远。他曾说:“艺术家必须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的根应深植于人民中间,如果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爱着人民,就登不上创作的高峰。”刘文西逝世后,全国美术界人士纷纷悼念追思,本刊特别采访整理了追忆刘文西先生的诸多悼文,以表哀悼之情。斯人已逝,其艺术精神长存!


1000 (1).jpg

刘文西(1933-2019)


  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000 (2).jpg

吴山明为刘文西题写挽联

释文:文西学兄千古 生于古越 襟抱三秦大地 记录伟人风采 实写老百姓甜酸苦辣 宗风宛在

缘起浙派 情系西北高坡 胸怀赤子之心 踏遍黄土塬梁峁沟壑 艺香千秋 己亥六月 吴山明杜文和敬挽


1000 (3).jpg

崔振宽为刘文西题写挽联

释文:痛悼刘文西老师 一心一意践行两个讲话 至诚至爱歌颂四代祖孙 崔振宽敬挽


  王迎春:追忆恩师刘文西

  哀哉!我的老师刘文西不幸病逝。虽然,每个人谁也逃不脱生命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但是,我还是难以自制地感慨、悲痛,按捺不住地哀号!一个多么顽强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一颗为艺术执著一生的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多么不甘!

  刘文西老师是一位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中国画坛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祖孙四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他为人民币所画的毛主席肖像,则是家喻户晓、流通无界。刘文西的名字,起码在美术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000 (4).jpg

祖孙四代 119cm×97.5cm 1962年 纸本设色


  刘文西是多少美术学子的偶像。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浙江美院毕业,主动要求到西安美院教学。那时,我还是附中的学生。刘文西去陕北写生的作品在学校图书馆汇报展览,那时我与杨力舟便利用晚上陈列馆关门,与管理员交涉每晚借出两张临摹。20世纪60年代,我升入西安美院本科国画系,有幸得到刘文西老师亲授,对他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刘文西老师在课堂上极少讲理论,也不多谈技法。他一贯重视实践,多次带着我们赴陕北写生。一般情况下,白天带同学上山坡地头画速写。陕北的山坡结构很有特点,刘文西老师总结出一套用线条勾勒黄土高坡的技法。我学他的技法,果然很有效果。晚上,农民收工,晚饭后,刘老师约了几位农民带我们去他们家里画头像。刘老师画写生充满激情,速度之快、形之准确、技法之熟练,令我们佩服不已。我曾暗自和老师较量,起码数量要赶上老师,但最后,还是老师画的数量最多,更别说质量了。


1000 (5).jpg

1964年,王迎春与老师刘文西在敦煌写生合影


  刘文西曾步行走遍陕北村村寨寨、沟沟壑壑,刘文西的吃苦精神是出了名的。一个南方人,扎根西北几十年,吃了多少陕北小米饭。他把几位陕北人,从青年画到壮年,画到老年,把一个小女孩,从孩童画到出嫁,又画到中年。他画的陕北人,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他画的陕北人,从内在的美提炼到外在美,创出了鲜明的风格。后来美术界许多人也热衷画陕北人,掀起一股风。不能不承认刘文西塑造的陕北人形象,曾感召过许多学生,吸引许多画家去陕北写生。


1000 (6).jpg

刘文西在陕北写生


  吴冠中曾讲过,搞艺术需要有一种殉道精神。我认为刘文西老师便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他似乎对物质没有更多的欲望与需求。他所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物质享受远不成正比。他把辛苦的艺术耕耘视为自己唯一的享受。

  刘文西老师一直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艺术表现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执著与坚定,令人感动。今天,这样一位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奉献毕生的艺术家离我们而去,怎能不令人感慨万端。在这里,我遥祝刘老师一路走好。他的艺术与世共存。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刘丹:父亲是世界上“活”得最长的人

  人生是由时间组成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那么反过来想,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以父亲对待时间的方式而言,他恐怕是世界上活得最长的人。

  父亲一生争分夺秒,丝毫都没浪费地全部用于自己的事业,画了大量的画。画的组成,一幅一幅,都是用时间积累起来的,这些时间连接在一起,其总和就是他生命的总和。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给了画,勤勤勉勉,笔耕不辍,到了临终前几天还在写和画。我想,有这些画组合在一起,他一定是寿命最长的画家。


1000 (7).jpg

毛主席与牧羊人 纸本设色 130cm×100cm 1959 年


  父亲是一个天才,这从他的毕业创作就体现出来,他画《毛主席和牧羊人》的时候才24岁。他把主席和人民在一起描写得那么亲切、家常、生活化。到了30岁,他画了《祖孙四代》,用一家人的情景、里程碑式的构图,站在黄土地上,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形象画出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读出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和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成为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典范。第四代孙女手上拿着鲜花,是希望的象征;孙女的父亲,手上捏着手套,表现出农业时代往工业时代发展的进程;爷爷站在黄土地上,有主人翁的态度,手持铁锹,这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太爷守护着家园,呵护着孙女,经历过旧时代的磨砺,所以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新社会带给他晚年的天伦之乐。

  才二三十岁,父亲就有这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0岁的我又在做什么?

  感慨,感慨……父亲他一定是一个天才。他这个天才,是用时间累积起来的,用一种执著的精神支持下来的。坚韧--大山人的本性,支撑着他一生的创作,成为这个时代的绘画楷模,也是我永远的榜样。

  (作者系刘文西之子,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1000 (8).jpg

刘文西 喜收苞谷


  众家悼念

  惊闻刘文西老师逝世,噩耗传来非常悲痛。刘文西先生70余年如一日,他从事美术事业的第一天,就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终于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大师,为新中国的人物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早在我上美院前,就被刘老师的作品所震撼。1958年刘老师调来西安,我就是他的第一代学生,虽然后来我画了山水,但始终受老师至真至诚的艺术精神的鼓舞。近年来随老师黄土画派的足迹,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刘文西老师的逝世是我国美术事业的重大损失。悲痛之余,我要在刘老师艺术精神鼓舞下,为中国社会主义美术事业而继续努力。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崔振宽

  文西学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领域中最具领军性的大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许多创作都是时代的经典。由他绘制的人民币《毛泽东主席像》,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永久流传,深入人心。

  文西学兄出身浙派,然而带着浙派的基因,根植黄土地,创建了极有生命力的和鲜明艺术风格的黄土画派。他歌颂时代,歌颂劳动人民,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忠诚,一辈子不知疲倦、不辞辛劳,呕心沥血,为时代为人民创作出大量的史诗般的不朽杰作。文西学兄是杰出的当之无愧的美术教育家。他一辈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余对于文西学兄的离世深表哀悼和永远的怀念!愿文西学兄一路走好!望光健学姐及家人节哀顺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


1000 (9).jpg

刘文西 同欢共乐 纸本设色 128cm×91.5cm 1962 年


  刘文西老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现在他一走,我们仿佛感觉突然就要自己活下去了,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郭全忠

  没有想到刘文西老师会这样匆匆离我们而去。这次他是真的走了,长安画坛的又一颗巨星陨落了。这个现实让我一时还接受不了。噩耗传来,正在非洲写生、正在穿越塞伦盖蒂大草原途中的我,一时陷入极度无言的悲痛、无尽的追思与感伤之中。

  刘文西,一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不容忽视的名字,一位为中国美术教育和中国画创作、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美术家,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坚持扎根生活、表现人民、讴歌时代,创作出了一大批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经典力作。在陕西美术沉寂的那些年,他毅然扬起黄土画派的大旗,聚集了一大批陕西美术的精英人才,扎根生活、努力创作,为后长安画派的崛起注入了活力,也在中国当代画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他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陕西的黄土地、陕西的人民、陕西的美术事业,为陕西的文化赢得了太多荣耀,从而成为陕西美术乃至西北美术的一面旗帜。他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陕西美术的后来者为长安文化精神的永续与再创辉煌不懈地去努力,从而成为复兴陕西美术大业重要的精神力量。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西京

  惊闻刘文西先生于前日驾鹤西归,不胜悲痛之至!余与先生识于微时,与先生相识,便在上海程十发先生寓中。犹记得,其时先生身着粗布衣裳,斜背军绿布包,头戴军帽,俨然陕北土著形象,余初识之亦以为是。后来方才得知,先生长于江南文采风流之地,其朴素之装束,实乃先生艺术追求之体现。

  先生为现代画坛一代宗师,数十年来,潜心翰墨,躬耕画坛,创“黄土画派”,力推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写实风格之发展创新。始终不忘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如椽大笔刻画黄土高原之风土人情,弘扬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先生一生高风亮节,德艺双馨,正此之谓也。其继往开来之艺术气魄,为人民造像、为时代写真之艺术精神,诚为吾辈楷模,千古流芳!忆公高行,艺苑岳峙。其人虽逝,光辉长存。艺术丰碑,永垂后世!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萧晖荣

  一支不停歇的画笔歇息了,一座艺术大山永远高高耸立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立柱

  刘文西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出生在浙江,但扎根于西北,是中国画、人物画的活化石和当代画坛的一面旗帜。他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是中国美术事业建设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离世,是中国美术界不可弥补的损失。刘文西的作品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他通过这些表现手段,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样重要的是,他坚持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真实性占据统领一切的地位。在当今时代,他的这种创作精品力作的方法和规律,尤其显得可贵。刘文西先生是践行艺术创作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标杆。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是全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

  一位老艺术家倒下了,我们突然发现,在他的身后却耸立起一座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艺术高峰。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


1000 (10).jpg

刘文西 米脂婆姨


  刘文西老师不舍地走了,他不舍亲人、不舍生活、不舍一生热爱的艺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无限的价值,刘文西老师用一生的优秀创作作出了回答。他一生的坚持成就自我。有人说刘老师异常刻苦,但我发现,刻苦是表象,深深的爱是他坚持的真正动力。他视绘画为生命,不画画,就无法面对明天。所以,只要身体允许,必画画不停。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咬牙创作了一幅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这样的爱、这样的坚持、这样的敬艺,怎能不成就刘文西老师的伟大。

  刘老师,我们舍不得您走呀!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精神,是我们无尽的财富、学习的榜样。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


  刘文西老师一生深爱黄土地,他的作品是中国画一个时期时代新貌的反眏,更是中国画以自信的姿态融汇素描的结果,他却把他的画派起名为“黄土”。而此刻,我不禁想起与刘文西老师生活的点滴。高中时随刘老师画素描和速写。每次到他家里,他就给我二三十幅速写原作让我回去临摹。下次我把原作及我画的作品拿去给刘老师检查。刘老师说,宜男不但画得好,把我的作品保护得也好。上大学时,一个同学到花园捣乱,回来诉苦被花工教育要好好画画,我隔窗一看,原来是灰衣灰帽的刘文西老师。工作后,有一次随他外出写生,车开出一个村子二三十里,他说有重要事情让车返回。结果村头有棵松树,刘老师说要画下来。所有这些事,都让我更加尊崇刘老师。

一一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负责人乔宜男


  惊闻先生辞世,我们西安中国画院全体画家们都极为沉痛!我们西安中国画院的画家们,几乎都毕业于西安美院,都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刘老师的耳提面命和言传身教,他为人民、画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一代人!1988年,我在兴国寺老美院上大一时,刘老师还给我亲手改过人物素描,我们开展“西安文脉”工程时,很多时候都是以刘老的大型人物组画为创作指导思想,来指导和激励画院广大中青年画家的,刘文西老师不愧为我们全体画家的导师和楷模,历史和时代会铭记他,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