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理想美的追求——靳尚谊
发布日期 :2019.08.13 浏览次数 : 1975次 中艺联合(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靳尚谊.jpg


  1966年,当他踌躇满志,探索前进时,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人们的正常步伐,文艺界首当其冲,政治和业务的关系成了讲不清的难题。他不能适应当时的潮流,但也不甘心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彷徨中一时沉默了。可是他牢记自己的信念:艺术必须表现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的事物。“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打动别人。”他一方面埋头深入肖像画传统技法的研究,总结回顾了过去的经验,使自己的创作更加清醒自觉。因此当“四人帮”粉碎后,艺术殿堂之门又敞开时,他重新拿起心爱的画笔,一种企图为平凡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造像的强烈愿望,使他顺其自然又合乎情理地向肖像画创作迈进了。

  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肖像画创作的表现形式,在绘画技巧上,他曾学习和研究过伦勃朗、荷尔拜因、巴巴和弗罗贝尔等人具有浓烈特点的绘画风格。常言道:“画如其人。”绘画的特点常常是画家内在素质的反映,由于他与那些画家素质不同,尽管他十分喜欢他们的作品,风格上努力追求他们强烈奔的效果,但是他的画总是具有他自己的特点:柔和、单纯、微妙、含蓄。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纵览各家长处后,他明白一个人的短处和特长是紧密相连的,艺术探索过程中能否扬长避短、广泛学习,而有选择地借鉴适合自己特点的手法,是建立自己风格的关键。靳尚谊摆脱了一度的彷徨苦恼,重点选择了波提切利、维米尔、安格尔等与自己特点素质相近的一些油画大师的作品,进行研究和借鉴,来发展自己的特长。由于顺乎本性,他在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单纯中求丰富,在深入严谨中求整体流畅,从平面中求微妙含蓄,从柔和中求典雅优美,使观者能在众多的绘画作品中一眼就能认出他的作品。
  靳尚谊深知他对研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包括形象、情感、精神以及表现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看法等各方面都有遏制不住的追求、探索、表现的动力,而他又恰恰具有掌握、刻画人物近乎天生的敏锐能力。而且肖像画便于画家在非常集中和狭窄的领域内去探求很重要的艺术问题,由此也更便于体现画家个人的想法。于是把肖像画作为他掌握油画技术和表达自己内在想法的突破口。
  靳尚谊的绘画创作可以说是以革命历史画为起点的,人们熟悉靳尚谊也是从他取得革命历史画创作成就时开始的。从1957年油画训练班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起,靳尚谊陆续通过《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十二月会议》、《长征》(原名《踏遍青山》)等革命历史画的创作,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也许正是由于历史画的创作,使他对历史的思考,自然地转向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他在构思历史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充满创作激情的,还是那些显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那些被阳光映出的每一道轮廓曲线,被笑容挤出的每道皱纹,都使他想去奋力追摹。他感到自己对把握人物造型特征有一种近乎天赋的特殊敏感,对刻画形体结构的细微差别有着较高的驾驭能力,对用笔塑造复杂变化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爱好。尤其在《十二月会议》、《长征》等革命历史画的反复构思中,从开始构思的广阔场面,到后来不由自主地浓缩为近乎肖像画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过程促使他发现自己偏爱用单纯简练的构图、尽可能少的人物来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这种自然发展并渐渐明确起来的意识,成了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他从模糊到明确,从自发到自觉,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素质与特点的绘画语言--肖像画这一创作方向。
  正是他在生活中善于挖掘新的感受和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所以他的肖像画能经常给人以新意,避免了千人一面,单调平板的俗套。实践的经验使他深深体会到:尊重传统,但不要拘泥于传统。盲从任何一位前代大师、机械效仿,恰恰是违背传统。
  在当时改革开放形势下,画家寻求突破原有单一的表现形式,重视形式探讨,靳尚谊开始潜心研究中国油画发展的路子。他认为:油画艺术虽然发源于欧洲,可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对于每一代艺术家来说,都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时代、环境、民族乃至工具的变化,决不可能再重复大师们的老路。要想攀登艺术高峰,必须在吸收大师们营养的同时,立足于自己民族的土地,使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艺术融会贯通,走出自己的路来。这是他立足于新的出发点对自身的发现,随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这一时期,靳尚谊艺术上的探索主要是继承欧洲传统油画的写实手法,熟练地掌握了色调组合和用笔塑造形体的精湛技巧。《小提琴手》、《中学生》、《山东老大娘》等作品体现了他这一时期探索的成果,逐渐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一种艺术风格的改进,不仅仅是简单技法上的变化,它涉及审美趣味、观察方法、艺术素养以及构图、题材等多种因素。由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受与技巧的统一,使作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绘画风格,而且增加了特有的风采。
  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靳尚谊一直处在这种体系之下。从技法上说他也只是偏重用笔触塑造形象,注重形体和空间的虚实处理。但在社会生活中靳尚谊对某些扭曲现象的不满,幻化出愈来愈强烈的想要表达美好的理想审美的愿望,强烈的情感需要强烈的绘画形式,靳尚谊深深感到自己原有手法的不足。
  他悟到了欧洲油画中存在着的强明暗体系的特性的独到理解和肖像画中体现古典油画理想主义的启示,传统欧洲油画中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处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层次丰富、体积浑厚而明暗变化莫测的特殊美感。如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仔细研究也是侧光处理,只不过是色彩层次上有较多压缩而已。塞尚、凡·高和近代的莫迪格里安尼都是如此。伦勃朗则是一位善于用阴影来营造气氛的大师……而且这些大师的作品,既忠实于对象又与对象有相当区别,主观加工程度非常之大,形体、明暗、轮廓线的处理,都经过高度概括加工,超越了个性的局限,带有理想化色彩,更多地表现了画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个人情趣。
  他更明确了自己的追求:除了理想生活,理解世界之外,在艺术上要把欧洲油画那种厚度、体积因素和人物的抽象化结合起来,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再现对象,而是要在肖像画上体现出画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与人生的看法。


1-100G6143R21.jpg

《塔吉克新娘》


  1983年《塔吉克新娘》的创作,标志着靳尚谊进入了新的境界,他从一般的忠实对象的情绪出发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加强了处理对象的主动性,运用古典主义手法,强明暗的处理,轮廓明确、色彩单纯强烈,以塔吉克新娘优美动人的形象,略带羞涩、拘谨的表情,对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奔放的感情,予人一种美好、纯洁的触动,表现出靳尚谊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强烈向往,从而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审美理想、生活抱负融为一体,创作个性得到更鲜明的发挥,进入了他创作的黄金期。以后的《瞿秋白》、《树荫下的少女》、《青年女歌手》、《窗下》、《三个塔吉克姑娘》、《高原情》、《果实》一系列深受欢迎的精彩作品相继完成,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飞跃,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