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黄海翔—非遗国风匠心传承非遗文化守护人
发布日期 :2025.04.28 浏览次数 : 361次 中艺联合(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250428152719.jpg


易道薪火传 厚德育英才——国学大师黄海翔的传统文化创新之路

厚德尚志承古韵 博学笃行启新章


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易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智慧,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当代,有这样一位学者,以三十余年光阴破译《易经》奥秘,融汇传统与现代,将国学精髓注入时代脉搏。他便是中国国学领域突出贡献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黄海翔。


从蜀中少年到国学名家:以《易》为舟,渡文化长河


黄海翔,原名黄昌元,生于四川广汉。自幼浸润于巴蜀文化的沃土,他对佛释儒道及《易经》的痴迷,如同一粒种子深埋心田。从西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起步,到中央党校法学博士深造,他始终以跨学科的视野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不学易不足蒙大事,不学易不足解天地。”黄海翔将《易经》研究视为毕生志业,系统研读《四书五经》《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等古籍典藏,更以科学精神重新诠释《青囊经》《撼龙经》中的智慧。他提出“易道文化”理论体系,主张“以《易》为基,以德为本”,在《易道浅析》《国学经典品鉴》等著作中,将玄奥卦象转化为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实践指南。


守正创新:让传统经典照鉴当代


面对“国学热”中的纷繁乱象,黄海翔坚持“正本清源,去伪存真”。他将心理学、法学与易学跨界融合,独创“析名辩姓”姓名学研究,主编《地理五诀雅正》重释风水科学内涵,其论文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国科学家年鉴》等权威文献。  

作为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他推动“国学进校园”工程,以《易经》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培育青年学子;担任世界非遗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期间,他倡导“非遗活态传承”,让传统智慧与现代城市治理、商业创新深度对话。

誉满天下仍守拙:学者的精神底色

 

尽管荣获“共和国骄子”“影响中国的学者”等称号,被央视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黄海翔始终恪守“知行合一”的初心。他的办公室悬挂着自书座右铭——“厚德尚志,博学笃行”,这八个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人生:以德性滋养学术,以学问反哺社会。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人民代表报》专刊报道其事迹,盛赞他“赓续前人传统,启育后辈心智”。面对赞誉,黄海翔淡然道:“《易》之精髓不在占卜预测,而在教人通晓天地人和谐之道。我的使命,是让经典成为照亮现代化之路的明灯。”


以文化自信回应时代之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一论述,正是黄海翔学术生涯的最佳注脚。如今,他带领团队开展“数字易学”研究,用AI技术解析卦象规律;策划“一带一路”国学论坛,让《易经》智慧与世界文明对话。  

站在文化复兴的新起点,黄海翔正如《易经》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他以学者之志、赤子之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从青灯黄卷的孤诣研究者,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摆渡人,黄海翔用半生光阴证明:真正的国学大师,既要“为往圣继绝学”,更需“为万世开新篇”。在他身上,我们看见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更听见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足音。


微信图片_20250428152734.jpg


微信图片_20250428152731.jpg


微信图片_20250428152728.jpg


微信图片_20250428152742.jpg



微信图片_20250428152738.jpg